编者的线年春天,党报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,吹进了广袤的乡村田野,它不仅带来了党的政策好声音,更成为了农民朋友致富路上的贴心帮手。
党报✅助农,如同一座桥梁,连接起城市与乡村,让优质的农产品走出乡间,走向全市人民的餐桌。它像一把㊣金钥匙,为农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,让技术□□□、知识□□□、市场等宝贵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乡村。蚌埠发布微信今天推出5篇记者“新春走基层”报道,以“党报助农寻宝记”为题,助力乡村绽放出更多绚烂的致富之花,这不仅是媒体责任的体现,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。
蚌埠经开区长㊣淮卫镇长淮村村民老乔起了个大早。小孩从外地回来过年,他记挂着一件“大事”——赶大集。
和很多年来一样,这里依旧熙熙攘攘,商户云集,牛羊肉□□、猪蹄□□□、水果□□□□、肉丸子□□□□、食用香料□□、锅碗瓢盆……走在这里,可以轻易想见长淮古街当年的繁华与兴盛。
“小孩回来,就好家乡的这一口猪蹄。”老乔直奔长淮街上的猪蹄店,和排队的人一起,等着猪㊣蹄出锅。
在这里,有一句俗语——来长淮,一定要吃猪蹄。长淮村党支部书记汪全文笑着说,无猪蹄,不成宴!过年了,猪蹄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菜。“没吃猪蹄,等于没来长淮。”
“临近春节,一天要卖几千斤,高兴!”猪蹄店店主汪增林说,从他爷爷起,家里就卖卤猪蹄。如今,他接过家里的生意,已有30多年。随着长淮猪蹄名气愈大,他家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北京□□□□、上海□□、浙江等地。
“赶集,正好带一点肥料回㊣去。” 村民孔凡成说,过了正月十五,小麦可能就㊣要撒“返青肥”了。“老早买一点回家,为来年的大丰收做准备!”
孔凡成扛着肥料上车,期待新一年的好收成;又一笔新订单来了,汪增林和老伙计们正忙着打包㊣发货;老乔拎着热气腾腾的猪蹄,说“年夜饭要和儿子好好喝几杯”……浓浓的年味里,是平凡的烟火气,是我们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新春将至,五河县新集镇沈塘村的吉安家庭农场里,一派忙碌景象。一排排整齐的羊舍中,肥硕的湖羊正低头咀嚼着发酵过的秸秆,发出“咩咩”的叫声。农场负责人陈圣井一边查看羊群,一边笑着介绍:“这些湖羊可是我们农场的‘宝贝’,不仅让我走上了致富路,还为村里人提供了就业机会。”
2014年,陈圣井回到家乡,开始了湖羊㊣养殖的创业之路。起初,他对养殖并不熟悉,投入100多万元购买了母羊,却因经验不足,羔羊成活率低,问题频发。就在他几乎要放弃时,五河✅县新集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伸出了援手。“他们经常来指导防疫和饲养,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。”陈圣井感✅激地说。在专业支持下,他的养殖场逐渐步入正轨,湖羊数量从最初的20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2100多只。
走进农场,一台粉碎机正将玉米秸秆加工成细碎的饲料。“这些秸秆原㊣本是废弃物,现在却成了湖羊的美食。”陈圣井介绍,养殖场每年消耗约1000吨秸秆,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,还实现了秸秆的循环利用,既环保又经济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陈圣井还将羊粪变废为宝。“羊粪可是好东西!”他笑着说。养殖场引进了先进的自动清粪机,羊舍实现了“一键清粪”,既提高了效率,又避免了卫生问题。收集的羊粪经过发酵处理后,被加工成有机肥,卖给附近的果园和西瓜种植户。仅此一项,每年✅就为农场带来10万元的额外收入。
在湖羊销售方面,陈圣井也有自己的一套“生意经”。大羊按市场行情以斤为单位出售,而30—50斤的小羊则按头计价。这种灵活的销售模式适应了不同客户的需求,使他的湖羊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。
近年来,新集镇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,吉安家庭农场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五河县新集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汪升坡表示:“吉安家庭农场是我们✅镇湖羊养殖规模最大的养殖场,也是最早采用自动清粪机的养殖场。我们定期提供技术指导,帮助其实现科学化□□□□、规范化养殖。”
如今,陈圣井不仅是当地的养殖大户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领头羊”。他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将丰富的养殖经验分享给周边村民,带动大家共同致富。“湖羊养殖让我✅走上了致富路,也让我有机会为家乡作点贡献。”陈圣井感慨道。
新春的暖阳洒在吉安家庭农场的羊舍上,映照出一幅产业兴旺□□□□、生态宜居□□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。陈圣井和他的湖羊养殖场,正以蓬勃的生机,为五河县新集镇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冬日的清晨,五河县新集镇三岔村的糖蒜加工厂里,71岁的村民张发宝正拿着扫帚,仔细清扫着车间的地面。他一边干活,一边笑着说:“我年纪大了,干不了重活,但在厂里做保洁,一个月能挣2000块钱,够花了!”
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传统农业区,村民们靠种植小麦□□、玉米为生,收入微薄。如今,一颗颗糖蒜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,也让这个淮河北岸的小村庄成了乡村振兴的“明星村”。
村党总支书记□□、村主任丁波站在加工厂门口,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土地说:“那是我们村的大蒜种植基地,虽然现在是冬天,地里没有蒜苗,但等到来年,这里又会是一片绿油油的蒜田。”
丁波回忆,三岔村的大蒜产业起步并不容易。早年村里盲目跟风种㊣植其他作物,结果因市场波动和技术不足,村民✅损㊣失惨重。痛定思痛后,村“两委”决定重新审视本✅地资源,邀请农业专家调研,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大蒜上。“我们村土壤肥沃,气候适宜,加上村民有种植大蒜的传统,发展大蒜产业再合适不过。”丁波说。
2021年,三岔村开始试种大蒜。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试验田,邀请党员□□□、生产队长□□□、种植大户村民现场观摩。连续三年的实测数据显示,大蒜亩均收益是传统作物的三倍以上。
为了打通销路,三岔村党支部主动联系在外成功人士,吸引返乡创业。2023年,安徽特冠食品有限公司落户三岔村,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年产200万箱的绿色食品生产线。在糖蒜加工厂内卤鸡爪图片,像张发宝这样在产业链上找到工作的村民不在少数。
从种植到加工,三岔村的大蒜产业为周边5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,同时为村集体增加了每亩约300元的经济收益。
为切实保障蒜农收益不受市场波动影响,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□□□、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。同时,村里还成立了强村公司,构建“企业+强村㊣公司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,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□□□□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。
一颗小小的糖蒜,承载着三岔村乡村振兴的希望。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,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,三岔村用实践证明:只要找准路✅子,小产业也能撬动大发展。
未来,三岔村将继续围绕“土特产”做文章,打造乡土特色品牌,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
在欢乐祥和的春节期间,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㊣时,位于怀远县常坟镇附近的荆山湖内,50名左右挖藕人却坚守在藕田一线,用辛勤的汗水为节日市场贡㊣献着他们的力量,有力地保障了春节期间长三角城市和周边城市居民“菜篮子”的稳定供应。
近日,记者在现场看到,连片的藕塘排列在道路两边,多到看不到边。据了解,这里种植的莲藕面积达到了6000亩,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。大河湾水量丰沛,非常适合莲藕的生长,枯萎的藕叶下,肥硕的鲜藕正在冬眠。而春节期间,正是莲藕的采收高峰期,专业挖藕从业人员也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。
挖藕是一项既辛苦又需要技巧的工作。挖藕人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水服,长时间泡在冰冷的水中,在哒哒的马达声中,挖藕人用特制的水枪将深藏在泥中的莲藕一根根挖出。被挖出的莲藕齐刷刷地漂浮在水面上,煞是壮观。水面上,数以百计的越冬鸟类分享残藕,为寒冬带来了不少生机。随后,工作人员收集鲜藕,通过水面运输至陆地,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清理,即可装车运到市场销售。
据现场负责人孙洪胜介绍,今年莲藕的长势非常好,亩产达到了3500斤左右。而且,由于春节期间市场需求旺盛,莲藕的销售价格也较为理想。获得较高收益的还有挖藕人,根据市场价格不同,挖藕人每斤可获得收益约为0.6元,不同的工种收益不同,收入可达到200元至1000元,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份可观的收入。
挖出的莲藕不仅为从业人员带来可观收入,还远销长三角城市和周边的城市,诸如郑州等,保障了春节期间菜篮子的供应。据了解,莲藕是市场上备受追捧的蔬菜之一,为居民的餐桌增添了丰富的美味。
春节刚过,蚌埠经开区长淮卫镇东风村的宏利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里,满载鹌鹑蛋的大卡车即将启程,确保“蛋篮子”供应充足,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市场提供坚实的㊣保㊣障。
一排排干净整洁的“空调房”里,小鹌鹑“啾啾”地叫着,不时有鹌鹑㊣蛋滚落在蛋槽里,让人看着欢喜。
2024年年底,蚌埠日报刊登了《“鹌鹑王”孵出乡亲致㊣富“金蛋蛋”》,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报道了夏五元深耕鹌鹑专业养殖37年带动乡村致富的事迹。
“上次你们来报㊣道以后,有很多媒体联系我们采访的,很多的经销商□□□□、大型食品厂打电话来咨询,还有不少来考察□□□□、参观的。”夏五元的妻子程宛如告诉记者,他们生产的“无抗”蛋越来越受欢迎,供不应求。
走在基㊣地里,记者看到,一排排崭新的厂房盖好了,办公区与养殖区功能区分清晰。“新年新气象。这边的玻璃房是办公区,才盖好。”夏五元笑着说。
“我们现在约90万只的小鹌鹑,产出的鹌鹑蛋销往山东□□□、湖南□□□□、江西□□、广东等地,不够卖的。”夏五元说,新的一年,希望将合作社做大做强,形成产业化生产,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。
“在这干了好几年了,离家近,能顾家又能挣㊣钱。”长淮村村民孔阿姨,像很多村民一样,是合作社的一名养殖工人。她的主要工作,是在智能生产线上看顾鹌鹑生长,把品相不好的鹌鹑蛋挑出来□□□□、淘汰,一个月工资5000元左右。
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在夏五元的带动下,小鹌鹑逐渐发展成大产业,带动本村及周边五六十户农户,养起了几千万只鹌鹑,数十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
据长淮卫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想介绍,将依托东风村鹌鹑养殖基地,带动周边养殖户,进一步扩大鹌鹑产业集群发展,通过规模化□□、机械化□□□、现代化全面发展鹌鹑养殖,带动鹌鹑蛋等食品加工上下游产业链集聚,让鹌鹑产业成为长淮卫㊣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